纳米生物材料前沿探索:孟令杰教授专访,解读学科奥秘
浏览次数:2447 发布日期:2024-11-25
来源:徕卡显微镜
孟令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光学成像和仪器分析,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科技部重点专项,十余项省部级项目,并参与国家基础研发重大专项等多个重点项目。在Adv Mater、Angew、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ACS Nano、Chem Sov Rev等高影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被国际同行他引5000余次。申请国家专利18项,已授权15项。2023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Q1
孟老师,您好!
请分享一下您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吗?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Q2
听说您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这对您的研究有什么影响?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Q3
您的研究领域是纳米生物材料,能具体谈谈您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吗?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Q4
我们知道您在研究中使用了徕卡显微技术,您能分享一下这项技术如何帮助您的研究吗?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A:在做纳米生物材料研究,尤其是
荧光探针研究的时候,其实各种荧光成像设备是我们研究的最基本的工具。像超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倒置显微镜和高内涵细胞成像仪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常用的设备。我用的比较多的尤其是
徕卡的STED超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它们的特点是都配备了白光的光源,这对探针研究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研制的探针,它的最优激发波长其实是很难被准确预测的,所以利用这个白光光源,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比较优化的波长,在较低的激光功率下就能达到很好的成像效果。
Q5
在您的研究中,徕卡显微技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应用案例?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A:其实徕卡的各种成像设备非常好用,因为除了一些常规细胞的组织成像之外,我们也会探索一些新的应用,比如用共聚焦显微镜去检测一些材料的相变过程。我们借助STED超高分辨共聚焦显微镜去研究一些荧光分子,并用该显微镜首次原位实时观察到了
有机荧光探针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过程,发现了手性螺旋纤维结构的形成机制,这不仅对纳米手性组装的研究来说是个重要的突破,也开辟了一些新的引领领域,可以让做材料的老师也用这样的荧光显微镜做一些创新的研究。
Q6
您对纳米生物材料领域未来发展的预测。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Q7
今年是徕卡建立175周年,您对徕卡显微技术未来的期待和建议。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
A:谈及徕卡显微技术,不得不提德国作为现代光学显微镜设备发源地的辉煌历史,这里孕育了众多显微技术佼佼者。值此徕卡成立17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这位光学界的“百岁老人”生日快乐!徕卡公司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创新的先锋,
不仅发明了众多操作简便、性能出众的光学成像与制样设备,如偏光显微镜、超分辨共聚焦显微镜、激光显微切割系统、高压冷冻仪以及Mica多模态显微成像系统等经典之作,
更为生命健康、半导体以及材料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研利器。
展望未来,为了支持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迫切需要更加便捷、自动化的精密制样设备,以及具备更高分辨率、更大成像深度、更快成像速度和更多模态的先进技术。我相信,凭借徕卡显微系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和卓越实力,定能在这些关键领域不断突破,为我们带来更加优秀的产品,助力科研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最后
>>>点击图片跳转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