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机版 企业登录 | 个人登录 | 邮件订阅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讲座 > 赛业今日直播: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应用与开发策略

赛业今日直播: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应用与开发策略

浏览次数:1772 发布日期:2024-3-14  来源:本站 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不久,苏黎世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神经疾病机制探讨的论文,该项研究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生成自我更新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系,进而构建出新型的神经研究体外模型,并由此揭示了NPTX2在渐冻症(ALS)与额颞叶变性(FTLD)病理过程中的关键作用[1]

凭借自我更新特性和超强的分化能力,iPSC解决了长久以来ESC伦理争议和异体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于体外疾病建模、药物开发和细胞治疗等方向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不同来源的iPSC培养及分化差异、转染及基因编辑存在困难等;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前期重编程环节也不可懈怠,依赖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等方法,可能会带来病毒基因组整合而导致转基因被重新激活的风险。

 

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与开发策略
iPSC体外疾病模型研究思路

为此,我们将开展「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与开发策略」线上课程,3月14日(周四)晚7点,由赛业生物细胞基因编辑生产经理范丽莉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干货教学,深入剖析重编程等iPSC研发流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同时在课上也将一同探讨体外细胞模型相关的构建与研究策略。“码”上报名,相约云端!
 

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与开发策略


01 知识要点提前掉落
1 iPSC体外疾病模型研究思路及应用优势
2 iPSC重编程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
3 以iPSC为特色的体外细胞模型开发策略
4 常见问题解答

02 讲师简介

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与开发策略
范丽莉
赛业生物细胞基因编辑生产经理

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从事细胞基因编辑相关研究超8年,具有多年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相关实验技术的研究经验。

03 课程指南

iPSC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与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Hruska-Plochan, Marian., Wiersma, Vera I., Betz, Katharina M., Betz, Katharina M.,  and Betz, Katharina M.. "A model of human neural networks reveals NPTX2 pathology in ALS and FTLD." Nature.

相关公司: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80-8038
E-mail:info@cyagen.com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快速注册 忘记密码
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输入验证码: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网 电话: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